美國健保改革》無保弱勢族 最大受益群

版主: 版主021

回覆文章
mos
R4
R4
文章: 453
註冊時間: 週四 7月 03, 2008 6:30 pm

美國健保改革》無保弱勢族 最大受益群

文章 mos »

【世界日報╱記者邰彥、張經義紐約報導】 2009.05.26 09:34 pm



衛生福利部長凱瑟琳‧西比列斯(上圖左二)與財政部長蓋納(右一)本月表示,聯邦「醫療保險」與社會安全基金的經費可能會提前用完。但歐巴馬降低醫療成本的健保改革如果過關,可能有助經費的穩定。
法新社

這次歐巴馬銳意推動健康保險大改革,無論最後以何種形式收場,只要健保改革過關,最大的受益群將是目前沒有任何醫療保險的弱勢族群。全美有4600萬到4700多萬人沒有健康保險。從人口普查推斷,估計華人社區約有48萬人沒有健康保險。

根據凱瑟家庭基金(Kaiser Family Foundation)統計,全美約16%的華人沒有任何健康保險。這些人包括:沒有身分的非法移民、有身分但雇主不提供保險、自己又無力承擔保費的人。根據聯邦人口普查局統計,美國2007年的華裔人口超過300萬,這意味著約有48萬華人是無健保族群。

保費考量負擔能力


哈佛大學甘迺迪公共衛生學院健康經濟學教授史瓦茲(Katherine Swartz)受訪時表示,目前白宮與國會的健保改革提案,還在閉門密談磋商階段,外界對提案內容所知有限。但他指出,無論未來的改革走向如何,只要歐巴馬和國會能完成健保改革,幾乎可以確定的是目前沒有醫療保險的4700萬人將是最大受益群體。他們中的多數人都會從健保改革中受惠,從無健保變為有健保。屆時他們可能需要承擔一定程度的保費,但預期那也將是他們能力可以負擔的。

紐約第一保健公司市場部的王惠嶽表示,低收入華人可參加聯邦醫療補助計畫(Medicaid),以及各州為相對低收入者創立的健保計畫,兒童和老人也都有「兒童加健」、醫療保險等計畫。

但收入中等偏低、自僱或替華人小企業做工的人,通常沒有雇主提供的醫療保險福利,也不符合政府健保計畫的收入資格。這些人必須是健保改革關注的對象。他認為,即使這些人可以自付一定的保費,但難以承擔目前市場上昂貴的健保費用。

從2007年的人口普查數字來看,全美有約301萬華人,其中有63.8%(192萬人)有工作(in labor force),不在就業市場(no in labor force)的有36.2%(約109萬人)。

80.5%的華人(約241萬人)是拿薪水,13.2%的華人(近40萬)在政府公家機關上班(例如郵局),小企業自僱族6%(約18萬人),無薪職的家管業0.3%(約9000人)。

紐約石溪州大大眾健康與預防醫學教授孟宏道認為,改革以後的健保,如果讓政府承擔所有費用,財政無法持久支撐。但健保未必是全保式的保險,可以變成只保大問題的一張安全網,如果病人有能力自己支付額外的服務,雙方都有一定讓步,健保會更容易支撐。他比喻說,這好像駕車必須有基本的責任險,但要面面俱到,則需再出更多錢買全險。

非法移民納保未定


雖然目前無健保者是改革的一大目標,但其中的非法移民是否與此有緣還是個未知數。參院財政委員會主席包可士已表示未來政府健保不包括非法移民。包可士擔心提案要改得太多,反而出師不利,因此提案從最簡單的層面出發。移民權益團體認為,全民健保就是讓所有人都有一定的醫療保障,若單把非法移民排斥在外,維持大眾健康的目標難以達到。因此可能在年底前,各方都會有一番辯論遊說。

專門協助無力負擔任何健保的人辦理健保的非營利組織「親情健保」(Affinity Health Plan)華人團隊負責人劉琴(Joanna Liu)表示,在工作過程中,聽聞許多華人因無保而早逝的悲劇。她說,「很多20、30歲的華人,小病沒錢去看醫生,病重後才發覺已經無藥醫,最後只能死在異鄉,要不然就只能回中國,卻也沒錢在中國醫。」

劉琴表示該組織已在紐約地區幫助超過20多萬貧苦人們辦理健保,其中有高達三萬人是華人,且多是從事餐館、指甲、護理、散工的人,因為這樣的店家老闆無力負擔員工健保,員工一般收入也不高。她表示:「不少這樣的華人都以為自己不能辦健保,其實不是的,像是在等身分拿I130收據的人也能辦,而且辦健保對將來辦身分也不會有影響。」

她說,自己就曾幫助一個在餐館打工的貧困友人辦理健保,讓他有機會多活幾年。這位申請政治庇護的友人原先也不知道自己能辦,在她的協助下免費獲得健保。結果沒多久,他被診斷出患有鼻癌,健保正巧適時救他一命,也讓他在病後得以生下後代。不過,熬不過病魔二度襲擊,他於日前以30歲之齡辭世。

因此,她十分贊成歐巴馬的健保改革工作:「希望這改革能像兒童健保一樣,不問任何身分都能保,這樣真的能在這些人的人生轉折點上,救他們一命。」

【2009/05/26 世界日報】@ http://udn.com/
回覆文章

回到「醫療生態」